ibet国际集团

图片

校外培训亟须加快规范


校外培训亟须加快规范.jpg


  近日,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决定联合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为期一年半的专项治理行动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关注教育民生问题的“奋进之笔”。如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使校外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本期聚焦就此展开探讨。


正确引导规范校外培训发展

胡卫


  近年来,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育行政部门采取全面禁止有偿家教等一系列举措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由于学生及家长对教育培训需求呈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趋势,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得校外培训机构呈井喷之势。


  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良莠不齐,乱象丛生,存在安全经营有隐患、培训质量难保证、扰乱教育秩序等问题,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对于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这些问题,首先要加强责任监管机制,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的资质管理和审核,通过制订和完善有关政策制度使其健康有序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应每年定期对校外培训机构和补习场所进行年审和评估,年检和抽查结果要在报刊、网站上公示。同时,辅导机构新聘老师需到教育部门备案。加强事前许可、广告宣传等方面的监管,查处取缔无证无照非法办学的单位和个人。应对培训机构的招生简章、开设课程、选用教材等实行备案制,对发布虚假招生简章或骗取钱财的应坚决取缔。强制推行保证金制度,防范风险。


  其次,要强化自律,不断完善机构建设。对校外培训机构教师和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特别是要保证有资质、有良好素质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辅导老师。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相关协会或组织。建立教育培训信息服务系统,引导培训市场有序竞争。教育、人社、工商等部门要督促、监察校外培训机构遵循教育规律,以质量求生存,处理好公益性和营利性的关系,改善培训品质。突破应试教育的桎梏,明晰培训目标和规格。做好校外培训机构的年度考核工作和年检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规范管理,正确引导校外培训行业有序、健康发展。


  再其次,要权责一致,从源头规范办学行为。大力宣传非法办学机构的隐患及负面效应,逐步提高家长和学生防范抵制非法办学意识。反对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从事营利性辅导,对违反规定的教师严格追究责任,从源头上杜绝有偿补课。对于青少年校外培训,要健全相关法规加以规范,明确教育行政部门相关监管权限。建议各级政府组织联合检查组,严格审查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资质,对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予以登记注册并规范收费,对既没有办学许可证又不符合条件的应坚决取缔。


  最后,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提升培训水平。提高审批门槛,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办学,鼓励民办教育机构提高办学质量,让有实力、有能力、有资质的培训主体承办培训机构。发挥图书馆、书店、纪念馆、文化馆、体育场馆、青少年宫等在校外培训市场中的公益性、主导性作用。积极依托社区,发挥社区教育体系的作用,建立健全青少年教育社会化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拓展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充分整合社区内物质、人力、文化等有效资源,使青少年的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形成正向合力,依托社区办好青少年的校外管理。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副主任)


校外培训也要 坚持立德树人

邵志豪


  校外培训机构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满足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校外培训机构同样承担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同样要回应社会的关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目前,校外培训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教学轻教育、重考试轻培育的现象,这就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严格根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规定办学,牢固树立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思想,在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突出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一方面加强从教人员的师道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校外培训机构要坚持素质教育育人模式。一些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育活动存在严重同质化现象,以单一强化学校学科教学、提升应试能力为主,与素质教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如何让校外培训机构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还需要从内涵发展进行改革。教育的内涵发展就是要关注育人模式的创新,就是要关注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是要关注办学特色的形成。校外培训机构同样需要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研究课程体系建设,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回归到育人本质上来,回归到培育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上来,才是校外培训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校外培训机构要加强课程体系特色建设。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基础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广大中小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而校外培训机构的根本任务应该是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规律,从个性化、选择性的策略入手,开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在体育、艺术、科技、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方面拓展课程空间,丰富学生课后学习内容,挖掘学生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基础教育的选修课,真正回归到学校教育的补充与丰富的功能上来。让校外培训机构成为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笔,为国家人才战略搭设多样化培养平台。


  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治理的同时,规范办学行为是关键。应该看到校外培训机构在补充学校教育、丰富教育类别、促进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积极一面;同时要突出问题导向,在解决校外培训机构办学单一化、同质化、超前超纲化等问题的同时,规范管理、正确引导、科学评价,建立校外培训机构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保障校外培训机构良性发展。通过科学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我们最终能够让所有教育者团结一致,共同开创中国基础教育的美好明天。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大附中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8年03月04日第2版 版名:新征程·观点


陈宝生谈教师队伍和课后三点半问题


  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会结束后,“部长通道”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正式开启。在今年的“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长陈宝生是首个接受记者提问的部长。他就“教师队伍建设”与“课后三点半”等热点话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在谈到教师队伍建设时,他指出,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要做好“一提、二改、三育、四用、五保、六尊”六件事。在谈到“课后三点半”问题时他表示,将通过多种模式解决小学生“三点半”放学给家长接孩子造成的难题,给年轻父母更厚实的“红包”。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办好“提、改、育、用、保、尊”六件事


陈宝生1.png


  记者:今年年初,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我们想问您,如何才能提升教师们的幸福感、荣誉感以及归属感?如何让教师职业真的能够成为大家羡慕的职业?教育部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措施?


  陈宝生:今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文件。好在哪里?至少有三点:


  第一点,这是十九大之后中央下发的第一份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文件,是一个开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文件,是开启新征程的文件。


  第二点,这个文件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可以说,这是一份开创新时代的文件。


  第三点,这个文件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都作出了系统部署。你刚才讲到的归属感、地位、荣誉感等,在这里面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政策措施。所以它是一个开创新模式的文件。


  对于这样一份文件,教育部一定要把它学习、贯彻好,使它成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文件下发之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老百姓欢迎,广大教师更加感到振奋。首先要感谢记者朋友们,文件下发之后,记者朋友们对文件做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和解读。它能深入人心,大家功不可没。我想这体现着我们新闻界的朋友、记者们对老师的感情、对学校的情结、对教育的情怀。


  贯彻落实这个文件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贯彻落实好,就是要办六件事,一“提”,二“改”,三“育”,四“用”,五“保”,六“尊”。


  一“提”,提高地位,提高待遇。


  提高地位是三个“明确”:首先是明确教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是一支不可小视、无可替代的力量,是一支重要力量。第二点要明确教师的职责,他们承担的是国家使命,是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这是一个光荣的使命。第三就是要明确公办中小学教师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地位,这是第一次作出了这个安排,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安排、制度创新。


  提高待遇,就是要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要确保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要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还要落实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教师的补贴政策。另外就是要加强督导,确保这些政策真正落实到教师的心里面,让他们的脸上能充满笑容。


  二“改”,就是要改革教师编制配备制度,要按照合理科学的师生比配备教师队伍,改革教师准入和离职制度,提高教师入职的学历等等。我们要实行教师振兴行动计划,改革教师管理制度。


  三“育”,就是振兴师范教育,培育未来的教师,培训现有的教师,提高他们的素质,培养适应进行现代化建设、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教师队伍。


  四“用”,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最好的是使用他们,给他们压担子、指路子、出点子、给位子、发票子,让他们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要对他未来的职业发展作出安排,拓宽他们的渠道。比如,要提高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所占的比例,中职学校设正高级职称。


  五“保”,就是保障、保护。就是提供经费保障,过去我们的经费更多是用于硬件改善,今后要更多的用于人的全面发展,用于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就是依法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此外为贫困地区教师建好周转房,让他们履职学习有一个好的条件。


  六“尊”,全社会都提倡尊师重教。我的说法是重振师道尊严,师道神圣不可违反。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违反了师道,迟早是要受到惩罚的。所以,我们全社会要创造教师从业的宽松环境。教师也要自律、自警、自省、自爱,做一个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


  我想就是这六条,这“六字箴言”,谢谢大家。



关于“三点半”现象:党和政府会给年轻父母发“大红包”


  记者:我们关注到一个现象,就是现在小学放学时间越来越早,有的小学甚至是下午三点半就放学,这个时间对家长接送孩子是一大难题,请问家长们的困扰什么时候可以得到解决?另外,小学放学时间早也催生了大量校外托管班,这些托管班野蛮生长,急需规范,请问教育部是否会像近期重拳整治课外培训机构乱象一样来规范校外托管班?谢谢。


陈宝生2.png


  陈宝生:谢谢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我看你可以当关心这个问题的年轻父母们的代言人。


  “三点半”现象,之所以会成为年轻父母们和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难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教育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关心这个问题的年轻父母,正处在职业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正处于抚育孩子的关键阶段。同时,这个现象更多出现在大中城市。三点半之前,孩子是在校学习时间,责任在学校;三点半之后,孩子是在家生活的时间,责任在家长。由于分工、作息时间的不匹配,家长没有办法去接孩子,造成了很大困扰,带来了成长中的烦恼,发展中的困难。


  对于这个问题,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去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通知。一年来,应当讲,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已经有25个省下发了通知,制定了符合各省实际的政策措施。经过这一年多的实践,已经摸索了一些比较可行的、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比如说,上海规定,中小学校后服务要做到百分之百全覆盖,服务时间是三点半到五点,参与这项服务的老师,在绩效工资方面给予倾斜。北京规定,三点到五点是校后服务时间,主要内容是开展课外活动,每个学生每年补助700到900元。南京探索弹性离校,就是说,到了放学时间,孩子可以弹性离校,学校做出安排,进行托管。广西探索利用社区资源来解决托管问题。大致可以分这四种模式,各有所长,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可以各走各的路,各出各的高招。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一是总结成功经验,加以推广;二是和有关部门协商,解决三点半难题涉及的相关政策问题。别看是个小问题,但确实有很多政策问题、政策障碍。比如说,三点半放学之后,老师的时间就成了备课、批改作业、学习提高的阶段。三点半到五点托管孩子了,老师的劳动时间就加长了,负担就加重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涉及的相应的成本怎么分担?这是我们下一步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我们要密切关注、跟踪。比如有人建议,可以把社会力量引到学校去,这需要进一步探索。此外,对现在存在的乱象,需要进行治理。比如学校周围野蛮生长的这些托管班,要进行治理,加以立法,至少是用行政法规加以解决。此外,还需要加强督促,使好的意见建议和各省好的做法能够切实得到贯彻落实。


  我相信经过不懈努力,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年轻的父母们认为,这是党和政府给他们的一个大红包,这个红包下一步将会更加厚实!



关于人工智能会给教育带来什么,看看两会代表们怎么说的


  如果要评选出今年教育行业的热词,那么“人工智能”上榜毫无疑问。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人工智能”也出现了多次。当人工智能遇上教育,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一、个性化学习将成为主流

 

  “传统的学校教育无法真正做到对每个孩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但人工智能带来了这样的机会,通过跟踪记录学生的所有学习过程,发现学习的难点、重点所在,从而帮助学生及时调节学习过程,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表示。

 

  从在线教育领域来看,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李晓明看到了大规模个性化的学习正在成为可能。

 

  “在线教育打破了时空限制,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触手可及,但它目前依旧做不到给予学生精准的个性化学习指导。人工智能与在线教育结合后,一门有着上万听众的课程,通过技术分析就得到了上万个样本的数据,把个人的学习行为数据与别人进行关联比较后,就能定制个人学习路径,修订在线课程学习内容。”李晓明说。

 

  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看来,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迫切需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当机器实现了海量存储记忆,学校教育如果依然只重视简单的知识传授,让学生背熟公式、年代等,那么我们已经落后了。死记硬背、大量刷题,机器肯定会秒杀人类。”倪闽景说。

 

  倪闽景认为,要让学生从死记硬背的灌输式教育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时代,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分析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一系列机器无法具备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而不是获取简单的记忆类知识。

 

  二、人工智能能否取代教师


  自人工智能出现起,就存在一种人工智能威胁论,这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最终会取代人类。一份对外公布的联合国报告显示,未来很多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包括一些通常认为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比如会计、医生等。那么,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教师呢?

 

  “教育不是培养流水线上的产品,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师的言传身教、面对面的沟通交流都是育人必不可少的环节。”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表示。

 

  “未来是‘人机共教’的时代。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不会被取代,并不意味着所有教师都不会被淘汰。重复性、机械性工作都可以交给人工智能,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及时关注最新技术进展,掌握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和问题。”朱永新说。

 

  在顶层设计上,今年教育部将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探索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支持教师决策、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精准扶贫的新路径。

 

  “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教师应该主动适应信息技术变革,认真反思、评估那些‘机器无而人类有’的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唯有如此,才能将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转变为传统教育的机遇。”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表示。

 

  三、加快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当下,人工智能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如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也是教育必须回答的课题。

 

  李晓明认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点在于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未来高校计算机类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考虑向这部分内容倾斜,调整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以更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在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看来,人工智能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各高校尚在摸索之中。目前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除了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应该涵盖伦理学相关的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伦理价值取向。”罗卫东敏锐地观察到了人工智能引发的伦理道德争议,他认为这是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上不能忽视的环节。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正在逐步下移。去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应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今年,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处理等内容正式进入了全国高中“新课标”。

 

  在李晓明看来,未来人工智能的从业者不一定要是计算机专业出身,每个人都可以掌握数据分析技能。因此,可以通过推广编程教育、改革信息与技术课程等方式来从小培养孩子的计算思维能力。

 

  “计算思维如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一样,应该成为每个人必备的思维方式。计算思维能够帮助人们把看似复杂的问题转变成相对简单的问题。培养计算思维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更强的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李晓明说。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关于乡村教育,两会代表说了些啥?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提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

 

  此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明确了乡村振兴的“三步走”规划和目标。

 

  目标就在前方,乡村振兴路上,仍有三个难题待答:产业如何兴旺?人才如何留住?代际贫困如何阻断?


  产业如何兴旺?农民培训要跟得上趟儿

 

  “中科3号”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花了十多年时间,通过复杂的对比养殖试验,培育出来的银鲫第三代品种。这种鱼适合养殖,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出肉率高,一旦得到推广,可以大幅提高养殖效益,实现农民增收。

 

  可让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赵进东委员犯难的是,要教会农民养鱼并不容易。“传统的养鱼方法是不行的,得根据鱼苗的情况升级养殖技术。就拿喂食来说,每日投饲量需要根据水温、水色、天气和鱼类吃食情况而定,不同条件下,饲料量就应该不同。可这对农民而言,是很大的难题。”

 

  西部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霍学喜委员在推广“洛川”苹果时,也遭遇了同样的难题。“大家都知道‘洛川’苹果色形美、甜度高、口感好,但只帮农民栽树是不够的,还得教会他们种植技术。可培训一个农民,就需要好几个专家指导,实在是忙不过来。”

 

  在海南省教育总督学潘惠丽委员看来,要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农民培训必须跟得上趟儿。“农民培训的最后一公里还没打通,谁来承担农村成人继续教育的责任,谁来主导、统筹相关工作,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规定,最后造成相关部门谁也没有负责到底,农民培训的课程与实际需求仍是两张皮。”

 

  “在黑板上教种地,拿着书本讲养殖。”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委员认为,县级职教中心师资不足、专业能力不强,是大部分县级中职无法参与到农村产业升级中的根本原因。

 

  “要大力发展高质量的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师资补充力度,同时要通过激励政策引导中职教师走进田间地头。”胡卫说。

 

  潘惠丽认为,乡村振兴战略要落地,必须系统设计好农民的培训问题,比如,明确县级职教中心在其中的定位、责任与作用,更好地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

 

  人才如何留住?期待更多优惠政策向涉农专业学生倾斜

 

  作为一个农学教授,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魏洪义非常想多为农民做点事,多在村里开展几个好项目。但是他却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局面:自己的学生毕业后纷纷转行了,有的考了公务员,有的去了企业,很少有人愿意主动选择到乡村从事农业工作。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农业在规模化和集约化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要想实现产业兴旺,必须依靠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专业人才,回到农村带领农民脱贫致富。”魏洪义无奈地说,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相比,现在大学生返乡的人数实在是杯水车薪。

 

  在赵进东看来,农业吸引力不足、农村生活条件差、农业科技人员待遇低,都是年轻人不愿意返乡涉农的主要因素。

 

  魏洪义建议,配合乡村振兴战略,出台针对农业人才的倾斜支持政策,解决农口大学生下不去、留不住的难题。比如,按照免费师范生政策的思路,大量培养免费农学生,同时对愿意到乡村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大学生,按年返还大学学费。

 

  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委员认为,要进一步吸引“新乡贤”反哺农村,鼓励大学生村官,优秀基层干部,成功企业家,退休返乡干部、教师、工人,返乡创业农民工以及热心乡村公益事业的各方社会人士投身乡村建设。

 

  赵进东提醒,还要激发大学科研人员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他向记者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高校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鱼苗,新品种带来的社会效益高达上百亿元。“可这样的研究,在大学评价中却并不占优势,有可能还不如一篇论文管用。既然要支持乡村振兴,对科研工作者的考核和评价也应该跟上。”

 

  代际贫困如何阻断,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教育

 

  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委员在四川省教育厅挂职副厅长期间,花了大量的时间到甘孜、凉山这样边远的地区调研。“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必须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在汪小帆看来,尽管这些年教育部门对乡村尤其是民族地区教育下了很大功夫,但要补上这块短板,任务依旧不轻。硬件上,有的农村学校建设还不到位,存在宿舍没有厕所、教育教学设施落后的情况;软件上,优秀教师流失严重、队伍老龄化问题突出。有一位县委书记对汪小帆感叹:“找教育局长容易,找一个好的农村教师难。”

 

  汪小帆建议,进一步落实乡村教师计划,加大精准支持力度。“改变简单投入、重复投入的思维,要一所学校接一所学校摸底,形成精确到校的问题清单,定制化解决问题。”

 

  北京十二中校长李有毅委员认为,发展乡村教育不仅是政府的责任,城市学校也要拉农村学校一把,可以通过联盟校、集团化等方式,实现城乡资源共享、教师互动、学生互联。“北京市通过名校长工作室的方式,形成了城市校长带动乡村校长的长效机制。”

 

  潘鲁生指出,乡村教育要走乡土文化发展之路,围绕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加强乡土教育,发掘地方民间文化特色,开发乡土教材,推进乡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从整体上增强乡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发展乡土教育将助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潘鲁生说。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