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国际集团

图片
作者:ibet国际集团 来源:ibet国际集团

转载:让每个孩子参与从细微处做起

第二届两岸青少年社会教育研讨会侧记


  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ibet国际集团和台湾教育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两岸青少年社会教育研讨会”10月21日在台湾淡江大学举行。两岸教育界代表近200人共聚一堂,探讨两岸青少年的社会教育问题,会议围绕优化育人环境、当前中小学养成教育所面对的困境与思考等主题进行研讨。

  参观感受成“头条”

  离研讨会开幕还有30分钟,台湾淡江大学图书馆楼会议大厅已经挤满了两岸教育界代表。

  研讨会还没开始,大陆教育代表团成员们的参观感受已经议论开来。

  “校园平等气氛强,不歧视。在每所学校的欢迎仪式上,欢迎我们的歌舞节目中,跳舞唱歌的小朋友有胖有瘦,有高有矮,舞蹈动作常有差错,但他们一直跳得很起劲。台湾的老师告诉我们,学校对参加舞蹈队的小朋友并没有特别要求,只要自己喜欢跳舞,不管其胖瘦长相如何,都可以参加,充分激发每一个孩子的参与意识。”

  “很多学校都有一面展示书画作品的墙,墙上的书画作品不分等级,不评分,画作的水平参差不齐,都可以贴在墙上。台湾的老师说,只要孩子喜欢,就可以画,画了都可以上墙,学校强调的是参与,而不是水平高低。”

  “学校工作注重细节,比如苗栗县福星小学食堂,把学生一年的饭菜食谱都制定好了,学生在开学第一天,就知道自己这一年的每一天吃什么饭菜。看到这样的食谱,让我们很感动。”

  把课堂搬到社区农田

  与会代表认为,学校教育脱离社会教育,导致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的单一和思维的封闭,这是两岸教育界面临的同样问题。

  ibet国际集团副会长陶西平在研讨会上介绍说,从今年9月1日起,北京市的中小学生可以在古戏楼唱京剧,在首都博物馆的老北京民俗文化区学画京剧脸谱,可以玩抖空竹、踢毽子、翻绳、走华容道、跟头猴等老北京传统玩具。全北京中小学生的课堂还可能搬到博物馆、大剧院、植物园、街道社区、故宫北海等481家能增长视野、学到知识的社会场所进行。这一切,源于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全面启动。北京市为中小学生开辟社会大课堂,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效连接起来,这将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中小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他的介绍引起了与会台湾代表的很大兴趣,台湾代表认为,动员多方面的力量优化教育的大环境,是大陆教育部门的一个优势和特色。

  台湾苗栗县福星小学的经验也很有特色,该校在自己的校园旁开辟了大片的稻田和麦田,还开辟了大片的蔬菜基地,学生们可以在课余时间,参加农田劳动。

  与会的两岸代表认为,在打破社会教育资源的封闭之后,要使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充分整合,还需要研究如何为学校和社会的沟通搭建起一个长期的平台。

  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关注当前中小学生养成教育面临的问题,是这次研讨会的主题之一,两岸教育工作者的实践表明,养成教育要从细微处做起。

  ibet国际集团副秘书长马建华在研讨会上介绍说,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在大陆,学校是进行养成教育的主要场所,已把养成教育纳入或渗透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华南师范大学《小学德育》杂志社主编王清平介绍了大陆小学养成教育的四个基本模式:导之以行,关注细节的养成教育;养之以情,活动引领的养成教育;教之以理,阅读熏陶的养成教育;化之以场,文化打造的养成教育。

  台北县立永平高中校长李玲惠在研讨会上介绍说,台湾的养成教育贯穿于品德教育之中,台湾没有专门的《品德》课本,台湾品德教育全靠各校老师们的推动。她介绍了自己学校品德教育的中心内容: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地;知善、行善、爱善。

  与会的两岸代表认为,养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和学会创造。两岸养成教育的具体做法中,都渗透了从小事做起和从细微处做起的特色,这些做法长期坚持,一定会有很好的成效。(本报记者 顾雪林)

 

                                               《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5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