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国际集团

图片
分享到
作者:何东涛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教研创新 | 浙江:走出“四位一体”省级教研发展之路




作者:

何东涛,ibet国际集团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党总支书记、主任,浙江省特级教师,课程教材研究所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


教研制度是中国特色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级教研在保障区域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省教研工作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各自特色,同样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回顾和总结省域教研的经验,对我们推进新时代中国教研高质量发展具有更重要意义。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以下简称“浙江省教研室”)成立于1953年,是目前国内极少数仍保留“教研室”名称且独立建制的省级教研机构,70余年来始终坚守研究、指导和服务的基本职责和定位,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通过聚焦教研制度和教研工作体系建设,加强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研究,深化教研创新与转型,目前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较为成熟有效的教研范式,在推动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专业支撑作用。


一、坚持质量为先,充分发挥教研引领作用


浙江省教研室始终秉承“教育为本,质量为先”的理念,充分发挥教学研究的引领作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为全省的教研员队伍和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专业支持和帮助,在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中发挥了教研支撑作用。回顾浙江教研的发展历史,可以概括为三大典型特征。


1. 攻坚克难,价值引领,不断丰富教研工作职责


浙江省教研室始终坚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勇于攻坚克难。如20世纪80年代,浙江省承担了国家义务教育教材改革和普通高中会考的省级试点任务,省教委把主要工作交到省教研室。当时省教研室刚独立设置不久,经费、设备、场地都非常紧张,教研人员也缺少对口工作经验,尽管如此,省教研室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组织编写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科课程纲要、教材及配套教学用书,承担了普通高中会考考试说明编写、命题组织、统一阅卷、成绩分析及报告撰写等工作。至今,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业务指导以及考试命题和评价指导仍是浙江省教研室的主要职责。


2. 抓住重点,专业导向,不断完善教研工作机制


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教研工作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浙江省教研室根据省教育厅在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要求,不断完善全省教研工作机制。2012年,省教研室出台《浙江省教研工作规范》和《浙江省教研员廉洁自律守则》,2019年出台《全面推进清廉教研建设的实施意见》,营造专业规范、风清气正的教研氛围。同时,针对基层对教学研究评审的高度关注,我们通过出台和修订相关文件、开发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评审专家库等一系列措施,提升了评审过程的公正性和评审结果的科学性、权威性,使省教研室的各类评审成为引导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3. 紧贴需求,锐意创新,不断转变教研工作方式


为广大学校、教师提供优质教研服务是浙江省教研室的工作宗旨,一线教师教学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例如:针对基层学校的教研组研究功能弱化的问题,2004年,省教研室协助省课改办出台《关于建立与健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意见》,启动校本教研推进工作;2007年,启动“区域推进校本教研协作研究项目”;2018年,启动浙江省中小学、幼儿园优秀教研组评审,强化基层学校教研组在学科教研中的专业引领、组织协调作用。


二、明确职责定位,不断完善现代教研体系


为将课程教学改革落到实处,70多年来,浙江省教研系统不断创新教研机制和方法,不断提升省、市、县、校四级实证教研能力,引导基层将育人理念转化为实际教育教学行为。


1. 重视统筹协调,不断完善四级教研联动体系


浙江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教研工作体系建设,强调加强省、市、县三级教研机构的统筹协调,明确了各级教研机构的职能和分工。浙江省教研室加强对全省教研工作的统筹管理与业务指导,从2006年起每年召开2次由11个设区市分管基础教育的行政领导与教研室主任参加的省课改联席会。每年年初制订和公布全省的全年教研工作计划与重点,定期召开省、市、县教研室主任会议,统一思想、总结经验、推进工作。与此同时,各县(市、区)教研室通过组织各类教研活动,指导学校开展相关工作。目前,浙江省已经初步形成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省、市、县、校四级教研联动机制。


2. 建立智囊团,分级推进课改实践


为了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指导,浙江省自2006年课程改革开启时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就常设在省教研室。省级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基于对课程政策、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编写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及其配套的案例丛书,指导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同时,各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还参与省课改调研、课改重点项目研究、课程资源开发、师资培训等工作,与省、设区市和县(区)三级教研部门协力解决基层学校课改中遇到的困难。


3. 推进教研组建设,强化校本教研


浙江省教研室积极推动教研重心下移,探索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2008年,浙江省印发《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学管理指南(试行)》,将校本研修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学校教研组、备课组随时随地为教师提供帮助和指导。2020年,浙江省启动“改进学校教学管理”行动,推动学校将教学改革、评价改革、校本研修等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进行了三轮省优秀教研组遴选和经验推广。


4. 聚焦城乡均衡发展,打破纵向教研壁垒


自2002年起,浙江省教研室开始组织“携手行动”和“课改先锋”送教活动。每年一次的“课改先锋”送教活动,选择一个教育薄弱县,省、市、县三级教研员一起走进课堂听课,开展涵盖各学段的调研,指导开展教研工作。多年来,省教研员持续开展支教送教活动,建立并完善“教研员联系县”制度,覆盖全省百县,省教研员每三人一组,以“蹲点指导与区域集中指导”的方式深入基层开展实地调研,倾力解决实际问题。近年,省教研室又启动了乡村教师教学风采展示活动,每年组织若干学科乡村教师到山区县和海岛县开展课堂教学展示与交流研讨。


三、强化服务为本,夯实现代教研着力点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指出,教研要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浙江教研始终坚持“服务为本”,走出了管理、课程、教学、评价“四位一体”的发展之路,未来将继续从四个方面着力,支撑基础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


1. 深度参与,主动作为,协助进行全省教改管理


教研系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力军。21世纪初,浙江省成立基础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浙江省教研室,承担政策研究、咨询和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因此,从21世纪初新课程实验到深化高中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再到当前的新课标实施,浙江省教研室一直协助省教育厅做好实施方案制定、配套文件起草、教师培训组织等工作,保障了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教学和评价改革顺利推进。浙江省教研室在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中的先导地位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巩固。


2. 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加强地方课程研究与指导


在历次重大课程改革中,浙江省教研室设立重点研究项目,整合专家力量开展研究。近10年来,省教研室开展了德育课程整合、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乡村小规模学校教改、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教学等重点项目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且多项研究成果已转化为教育教学相关政策。


自20世纪90年代起,浙江省教研室在省教育厅指导下承担浙江通用地方教材《人·自然·社会》开发编写工作,设立专职教研员,组织常规教研活动,组织编写的《好孩子》《小公民》《真理的味道》等地方德育读本有效补充了基层资源。为推进学校拓展性课程建设,浙江省教研室研究制定了课程和实施框架,组织编写出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选修课程建设案例”丛书和《拓展性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南》,规范开展精品课程征集活动。自2012年至今,共评审出精品课程近千门,促进了各校开发高品质选修拓展性课程。


3. 改进评价,监测引导,构建优良教育生态


其一,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建立质量监测制度。2013年,省教育厅成立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启动全省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常设机构在浙江省教研室。教研室在2013年、2014年、2016年开展了3次全省教育质量监测,初步了解全省各地的基础教育实际情况。2018年,省教育质量监测按照“一年监测、两年改进”的工作模式开展监测工作,每年暑期由省教育厅督导处主持进行监测结果通报和工作改进研讨。“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的‘浙江模式’”于2021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2024年启动的新一轮省教育质量监测,监测内容更细化且多维度开展,将为省内各地的基础教育发展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其二,推动考试评价改革,聚焦中考试卷质量评审。2000年之前,浙江省中考由浙江省教研室统一命卷,其后命卷任务下放到各设区市,浙江省教研室负责指导11个设区市提升命卷质量。2005年,浙江省在余杭、北仑、义乌三个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开展中考改革,浙江省教研室协助省教育厅研制了中考改革方案和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在试卷质量评价方面,2020年,浙江省教研室引入实证研究,对11个设区市的中考试卷开展试卷与试题的量化分析,进一步提升试卷评价的技术性和科学性。2021年,“构建提高中考命题质量的工作机制”被教育部评为国家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2024年,浙江省实施省统一中考命卷,浙江省教研室及时更新中考命题研究丛书,指导基层按照“教-学-评”一致性的评价要求,充分发挥中考对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指挥棒作用。


其三,推动综合评价改革,构建区域教育发展评价体系。浙江省作为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区之一,于2013年开始开展各项实验,树立“生态意识”与“结构思维”,实施包含结果型、过程型、结构型的三维质量评价,形成以教育生态为核心的县域教育发展评价体系。“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质量绿色评价”项目被确定为教育部2021年度“教育工委书记、厅长开局项目”,相关研究成果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这项评价的结果被纳入省政府对各设区市政府的综合考核、教育优质均衡县评审以及浙江省教育厅对11个设区市教育工作的年度考核、现代化学校评审等多项行政工作中。


4. 服务教学,创新范式,打造浙江教研品牌


其一,聚焦课改难点堵点。浙江省教研室于2009年启动服务课改的“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根据在中小学幼儿园的每门学科调研中发现的疑点、难点问题,每年确定一个专题,精准组织专题研训活动,15年坚持不懈。2024年,研训更名为“关键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意在打通育人目标,落实课改理念。目前,全省每年有30多个学科专题研训开展活动,培训受到基层教师广泛欢迎,成为浙江省教研室的教研品牌。浙江省教研室还基于历年研训成果编写出版了各学科“关键问题解决专题研训”系列丛书,系统展现浙江教研培训策划方式和途径,指导基层教研员组织开展教研,提高学校教师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


其二,探索“互联网+”新教研。仅2021-2022年期间,浙江省教研室共组织199场教研直播,指导基层学校“停课不停学”保证教学质量;现在,“天天公开课”等通过互联网开展多形式的在线教研已成为常态,实现全省优质资源有效共享。2023年研发、2024年初正式启动实验区试验的“浙里教研@人工智能+教研”在全国率先拉开了省域新教研范式探索,基层学校和教师踊跃参与,目前平台正通过后台的数据积累和收集用户需求开展2.0版研发,将探索借助省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支撑实现“人人、时时、处处”即时教研。


其三,聚焦学科教研品牌创建。经过多年潜心开展学科研究,浙江省教研室多门学科的教研经验获得教育部和全国同行的认可。如获得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小学数学“现场改课”教研范式研究项目,应邀参加了第14届世界数学教育大会;“安吉游戏”提供了国际幼儿教育中的中国范式,在中国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地区等广泛应用;获批全国唯一的“小学科学学科教研基地”。浙江省教研室先后有13名教研员被聘为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名教研员参加课标制定工作,9名教研员参与人教版中小学教材编写。